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0月24日 –10月30日)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0月24日 –10月30日)
首席核心观点集(2022年10月24日 –10月30日),成都房产新政,信达房产,泰源房产 三季度当季,我国GDP增速达到3.9%,较二季度的0.5%提高了3.5个百分点。8月以来,多项指标就已经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改善,9月份进一步上行。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委托贷款大幅增加均与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关。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不会再通过房地产来大幅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仍较大,在行业下行期对GDP增长的拖累也较重。根据人民银行今年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都有所改善。目前居民消费仍然谨慎。但从硬币的另一面看,储蓄增加意味着未来需求潜能的增加。多方面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并开始上行,但仍需重视改善预期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巩固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虽然今年面临很多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而实现经济质的不断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要素和驱动因素。与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还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未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七大领域将具备广阔成长空间。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四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五是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六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七是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首先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粮食安全面临考验。其次是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弱项。再次是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攻坚克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未来三个领域很可能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并有望获得优先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是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制造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三大新热点:首先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其次是扩大内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再次是国家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需要。二十大报告中,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三个新增长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区域一体化(协同)战略。三是加快发展“都市圈”和县城新型城镇化。在二十大报告的指引和推动下,下一步我国绿色和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有望带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为投资者带来广阔的投资机遇。一是传统能源固本强基作用凸显。二是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张。三是循环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四是与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设备产业蓬勃发展。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发达经济体对中国出口的拖累增强——2022年9月外贸数据点评
一、从产品结构和国别来看,9月中国出口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1)机电产品对我国出口的拉动小幅回升。2)劳动密集型产品对我国出口的拉动继续减弱。3)东盟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整体仍保持较高水平。4)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拖累增强。2、9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分化,而国内下游消费需求持续萎靡,进口整体仍然偏弱。3、在经历了8月的明显下行后,9月我国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探,出口回落的态势更加明确。8月我国出口的回落受到内(疫情反复、高温、限电等)、外(发达经济体外需回落)两方面因素影响,而9月国内疫情有所好转,高温、限电的制约亦在减轻,内因对于出口的负面影响开始消退。在此背景下,出口增速却出现了进一步下滑,这更加凸显出了外需回落的幅度。往后看,年内海外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大概率继续收紧,对于需求的抑制作用会更加明显,尽管东盟等发展中经济体对我国出口仍有所支撑,但难以完全对冲外需的整体性收缩,我国出口增速或将进一步下行。
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走向,首先要排除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根据自己看到的经济形势和经济状况去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第二个误区,我们会经常看一些宏观指标,比如GDP是否增长,一看到GDP增长不达逾期,那肯定经济是不好的。这些其实都是结果性的指标。什么叫结果型的指标,就是我们看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用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判断未来,这样会有一定误区或者说比较困难。我们自己做宏观经济研究工作,又要指导交易,一般会看金融指标,因为金融指标是宏观经济的一个晴雨表。很多的投行都有一套指标叫FCIX(Financial Condition Index),一般来讲,在国内我们用的比较多的指标就是M1、 M2、社融等这一类的金融指标。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相应的金融指标,三季度一直都在缓慢地回升,所以我们大体认为,中国的经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应该是在一个稳定复苏的区间里。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3季度经济数据简评 - 复苏步伐有待加快,宽松可望全面加码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3季度我国经济的复苏步伐快于近月来的市场预测,但与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希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也明显差于年中时的市场预期,有待于进一步加快。在以上预期下,预计4季度消费复苏将加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4.5%;投资复苏力度将增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出口将放缓但仍保持双位数扩张,货物出口增长10.2%;工业生产将继续恢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3%。鉴于上,4季度GDP将增长5.0%;考虑前三季度增长3.0%, 2022年全年GDP增速将为3.6%。
三季度当季,我国GDP增速达到3.9%,较二季度的0.5%提高了3.5个百分点。8月以来,多项指标就已经显示我国经济运行改善,9月份进一步上行。企业中长期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委托贷款大幅增加均与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关。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尽管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底层逻辑已发生变化,不会再通过房地产来大幅拉动经济增长,但由于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仍较大,在行业下行期对GDP增长的拖累也较重。根据人民银行今年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都有所改善。目前居民消费仍然谨慎。但从硬币的另一面看,储蓄增加意味着未来需求潜能的增加。多方面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并开始上行,但仍需重视改善预期和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消费持续增长,巩固经济回稳向上的基础。虽然今年面临很多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但我国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处于较高水平,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应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从而实现经济质的不断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备要素和驱动因素。与我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还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物质基础。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未来我国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七大领域将具备广阔成长空间。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二是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三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四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五是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六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七是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首先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粮食安全面临考验。其次是农村发展存在短板弱项。再次是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攻坚克难。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未来三个领域很可能将获得政策大力支持,并有望获得优先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三是显著提升农业科技和装备制造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关注三大新热点:首先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其次是扩大内需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要求。再次是国家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需要。二十大报告中,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三个新增长点值得重点关注:一是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二是进一步深化区域一体化(协同)战略。三是加快发展“都市圈”和县城新型城镇化。在二十大报告的指引和推动下,下一步我国绿色和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有望带动产业规模快速扩张,为投资者带来广阔的投资机遇。一是传统能源固本强基作用凸显。二是可再生能源规模持续扩张。三是循环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四是与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设备产业蓬勃发展。
情持续扰动下,三季度经济仍能恢复、实属不易,但整体忧大于喜:喜在于,限电缓解推动工业生产明显反弹,稳增长政策推动基建、制造业高位上行,地产跌幅收窄,社融大超预期;忧在于,消费、服务业再度回落,核心CPI连续下行,出口持续回落、拐点进一步确认,失业率有所反弹。往后看,需求不足、信心不足等问题仍突出,经济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稳增长政策也仍需持续发力,其中:货币将延续宽松、降准降息仍可期,也很可能会进一步松地产,需关注政策落地和各地积极性的可能变化。整体看,三季度经济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较二季度恢复向好、实属不易。结构看,9月工业生产明显反弹,基建、制造业仍是亮点,地产销售跌幅收窄;但消费、出口回落。具体看,9月经济数据有如下特征:消费端:9月增速再度回落,主因基数走高、疫情约束。投资端:地产投资跌幅收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高位续升。供给端:工业生产明显反弹、服务业维持低位。就业端:城镇失业率有所反弹,青年失业率高位续降。出口端:延续回落,拐点进一步确认。往后看,短期内经济的分化格局可能延续,恢复基础仍需巩固,稳增长政策仍需持续发力,其中:货币将延续宽松、降准降息仍可期,也很可能会进一步松地产。短期紧盯5点:疫情演化、地产修复、政策落地和各地积极性情况、基建中观表现、美联储加息进展。
总体上,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把握三季度和9月经济:一是今年经济走势呈“W”型,当前处于上行恢复期,反映出中国经济的韧性,而且物价温和并没有陷入高通胀,政策空间大于其他经济体;二是结构上,疫情以来经济的两大支撑基建和出口转变为主要依靠基建,出口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将逐步下行,基建和财政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稳住自身,而且要承担对冲消费下行、房地产投资负增长的任务;三是总体有下行压力的同时,高技术制造投资、生产仍表现较好,新能源和汽车等出口增速较高。
9月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现不一,其中防疫政策再次收紧,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走弱幅度超预期;工业生产增速明显反弹,部分由于去年缺电限产拉低了基数,而基建投资增速进一步加速。房地产活动跌幅小幅收窄、基本符合预期,而出口增速进一步小幅放缓。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从二季度的0.4%反弹至3.9%,环比增长势头跃升至16.5%(环比折年增长率)。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主要得益于基建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提速,以及服务业增速复苏幅度超预期,尽管防疫限制措施仍存反复。我们预计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经济活动乏力。我们依然预计2023年二季度开始防疫形势可能明显好转,并维持对2023年全年GDP增长为4.5%左右的预测。不过也存在现行防疫政策维持更长时间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2023年全年GDP增速可能明显低于基准预测。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9月可能是今年两本账支出力度最弱的月份——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数据点评
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4%,高于8月的5.6%;不过9月留抵退税规模基本为零,剔除留抵退税影响后,9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要低于8月的9.3%。9月公共财政支出当月同比5.4%,已连续两个月放缓。从公共财政支出投向看,9月公共财政对基建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减弱。今年公共财政收入可能比预算规模低1.1万亿,假定调入资金规模不变,估算得今年四季度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平均为-3.4%,较前三季度的支出增速6.2%明显回落。
专项债使用空窗期拖累9月政府性支出。全国政府性基金和土地出让金收入的当月同比,分别从8月的-2.0%和-4.9%,大幅下降至9月的-19.2%和-26.4%。9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当月同比-40.4%,是2012年公布数据以来单月增速最低的。主要原因是新增专项债资金主要在前8个月拨付,而专项债结存限额主要在10月发行,因此9月是专项债资金使用的空窗期。四季度财政支出压力可能有所缓解。今年9月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两本账支出同比-10.0%,今年首次转负。在调入资金不变的情况下,将5000亿专项债结存限额考虑进去,估算得今年四季度两本账支出同比平均为-4.3%,高于9月的增速。因此我们认为,9月可能是今年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这两本账支出力度最弱的月份。
政府性基金收入再度下滑,拖累广义财政收入回落。土地财政拖累下,政府性基金收入再度回落,预算完成度处于历史低位。一般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增速小幅回落,非税收收入进一步高增。政府性基金支出强度加速下滑,拖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持续放缓。一般财政支出中,卫生健康支出加码,民生类支出维持一定强度。后续稳增长持续发力,或主要依靠“准财政”驱动。眼下,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的使用对财政支出的支撑作用或难持续,稳增长持续加力仍需政策性、开发性新增信贷及金融工具驱动。
公募基金集体自购自己的股票型基金,一般来讲大概率发生在A股历史周期的市场底部。如果用数据来表达,历史分位数大概在10-20分位的一个区间。A股现在的市场价格也受到外部的一些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通胀、美联储升息、俄乌战争、全球疫情的反复等。但是这些全球性危机,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危机,但我们做投资的人是看到的是危中有机。正是因为这些负面因素,导致不光是A股,甚至是全球股市的估值几乎都在周期性的底部。在这样的区间里,我们做投资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配置型的投资,另一部分是交易型的投资。如果是配置型的投资,意味着我们买进了某支股票或者基金后持有一段时间,比如说6到12个月,我们认为这种配置型的策略在这个时间点胜率是非常高的。6到12月后,我们现在购买的股票或基金大概率应该是一个正收益,甚至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但如果是做短期交易,比如说买几天后就去卖掉它。由于最近市场的波动非常大,导致短期交易的难度也较高。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抓一些确定性的机会,适当保持谨慎。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与政策建议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助力中国实现高效减排、推动“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工具。碳市场通常采用“上限与交易”的设计框架,主要机制可以简要概括为基本设置、总量设定、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及违约惩罚五个方面。目前,碳市场已在全球多个区域得到广泛运用;其中,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早建立也是发展最成熟的碳市场,美国RGGI、美加WCI及韩国碳市场的成功经验也值得借鉴。当前中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且需兼顾减排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这形成了中国碳市场基于碳强度的总量设定,以及“基准线+预发放”的配额分配特征。同时,市场还存在参与主体相对单一、金融工具应用不足等问题。上述特点造成国内碳市场交易“潮汐现象”严重、碳价波动剧烈等状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五点建议:加快建设碳排放数据体系,推动非履约机构与个人相关细则出台,引入碳金融衍生品,出台全国碳市场稳定调节机制,布局研究碳市场跨境连接方案。
一问:近期海外风险频发的原因?9月以来,海外风险频频爆发,包括英国养老金危机、日债流动性枯竭、瑞信风波、部分外汇大幅贬值等。市场危机频发的原因,是全球流动性收紧带来的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二问:历轮紧缩周期后段会发生什么?历史上,美国加息周期的后半程,在流动性紧缩的累积效应下,均出现了海外风险的集中暴露。新兴市场易由国际收支恶化引发货币危机,发达经济体易由杠杆高企导致经济/金融危机。三问:本轮紧缩周期影响如何?本轮周期与过往在通胀环境与政策周期两方面的差异,或导致海外市场风险集中暴露才刚开始。海外市场,当下或已进入尾部风险集中暴露阶段,以下几个薄弱点需要紧密跟踪:1)能源自给率较低的欧洲、日本等,风险暴露或刚刚开始;2)美国企业债规模达历史新高,经济衰退推高风险溢价、持续加息抬升无风险利率,高收益债违约潮或将爆发;3)资本外流、叠加贸易条件恶化,部分新兴市场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外债偿付压力下,土耳其、阿根廷等风险暴露。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提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去十年来,在有管理浮动制度框架下,经历了2014年“3·17”汇改、2015年“8·11”汇改和2019年8月“破7”之后,人民币汇率打开了可上可下的浮动空间,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具体来讲,所谓“逻辑比结论更重要”,就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将市场与政策的逻辑结合起来:历史经验的逻辑:最近,我们多次预警美联储进一步紧缩可能带来的冲击,主要也是汲取了2014年外汇形势转折的经验教训。相对价格的逻辑:汇率是两种货币的比价关系,是一种相对价格。因此,研究汇率问题,不能仅看货币发行国会发生什么,还要看海外特别是美国会发生什么。进入2022年以来,美指更是不断刷新二十年来的高点。而美元急涨正是本轮人民币汇率回调的重要外部诱因。均值回归的逻辑:任何时候,影响汇率升贬值的因素都同时存在,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且影响力此消彼长。
政策理性的逻辑:稳定市场信心,不但要靠政府与市场沟通,也要靠政府的市场操作。事实证明,如果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人民币汇率问题并没有那么神秘。
一、货币政策的当务之急:稳增长和防风险。综合上述两方面可见,当前国内和国际经济运行所产生的对于货币政策的需求,不仅是截然相反的,而且对冲的程度还很大。在汇率波动、国际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要坚定的以我为主。未来一个阶段,对货币政策来说同样重要的是兼顾好内外平衡尤其是防控好金融风险,后者是货币政策当仁不让和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二、理性看待货币政策空间。短期内货币政策有一定宽松操作空间,但空间相对有限。为了实现稳增长目标,货币政策仍要坚持“以我为主”,把稳增长放在政策目标的首位;同时也要坚定地做好内外平衡政策方面的安排和考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负面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有效控制可能发生的金融变量联动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三、2023年货币政策宽松空间增大。在内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通胀形势相对温和,外需明显放缓甚至收缩的形势之下,2023年中国的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在稳健基调之下进行偏松调节。因此2023年中美货币政策可能都以趋向宽松为主,从而改变2022年两者运行方向相反的走势。中国货币政策就可以摆脱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掣肘,以稳增长为目标全力以赴;进而可以打开货币政策工具偏松调节的空间。必要的话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均可以有一定幅度的下调,从而可以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地实现稳增长目标。
10月欧央行加息75BP符合预期,此外还额外上调再贷款和准备金利率说明抗通胀态度坚决。欧洲年内通胀仍有较大压力,预计未来欧央行将继续以75BP的步幅执行加息,12月欧央行政策利率将触及中性水平,缩表这一政策选项可能浮上台面,未来需要予以重点关注。欧央行加速紧缩可能进一步提升欧债风险。本轮英国央行在处理养老金压力事件中展现的态度是未来研究发达国家央行行为的重要范例,作为紧盯通胀的单一目标制央行在面临流动性和通胀压力的两难背景下,通胀仍将作为其首要目标,央行受制于物价压力开展金融维稳的政策空间极为有限。欧债风险一旦爆发,具有向外部传导的能力,未来这一压力的发酵可能成为美联储政策转向的重要触发因素。
稳经济,财力是基础,尤其是地方财政往往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疫情以来,地方财政状况出现恶化,收支缺口已是历史最大。固然要压实地方责任,但举步维艰的地方财政能否挑起稳经济的大梁?地方财政收入中至关重要的来源是土地出让。随着房地产的持续下行,该收入急剧萎缩。诸多先行指标来看,房地产对地方财政的拖累可能还将延续至明年年中。这显然会压制地方政府在消费、投资等领域拉动经济的能力。疫情对地方财政的影响不仅在收入端,还体现在卫生健康等支出端。鉴于冬季疫情往往加剧,相关影响仍将持续。防疫管控越严的地区,其债务风险上升更显著,尤其是管控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信用风险甚至非线性抬升。展望未来,仅靠地方自身财力难以挑起稳经济的大梁,加大外生性的债务融资成为必由的跨期选择。参照过往政治经济周期,今年四季度或是增量政策的相对“空档期”,也许要待到明年年初,政府阶段性加杠杆才会更明显。
全球方面,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10月28日17时43分(北京时间10月28日23时43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26337158例,累计死亡病例6566610例。28日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62207例,新增死亡病例603例。
国内方面,10月2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401例。其中本土病例353例(广东83例,福建41例,山西37例,四川32例,新疆29例,江苏25例,陕西25例,内蒙古19例,北京12例,黑龙江11例,重庆11例,河南7例,湖南5例,云南4例,甘肃4例,辽宁3例,山东3例,青海2例),含46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
国家统计局:9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总体呈降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城市个数增加,各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或持平,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一落一升、二三线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持平。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2%和0.3%,降幅均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下降0.4%和0.5%,降幅均与上月相同。(澎湃新闻)
国家统计局: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0%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3559亿元,同比下降8.0%;其中,住宅投资78556亿元,下降7.5%。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78919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房屋新开工面积94767万平方米,下降38.0%。商品房销售面积10142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99380亿元,下降26.3%。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433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1%。(国家统计局)
央行:三季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 同比增长4.1%10月28日,央行发布《2022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53.29万亿元,同比增长3.2%,比上年末增速低4.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8488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4.7%。同期,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1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增速比上半年高2.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1.3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9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速比上年末低7.2个百分点。(每日经济新闻)
10城首套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继9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放宽部分城市首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后,多地首套房贷利率进入“3时代”。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截至10月19日,已经有石家庄、贵阳、天津、武汉、宜昌等10城首套房贷利率降至4%以下。其中,石家庄、兰州首套房贷主流利率下调幅度最大,达到30个基点。(证券时报)
超20个省市落地交房即交证,提升购房者信心早在2018年,湖南省株洲市就推出“交房即交证”,属于全国首创;2019年,杭州、长沙、昆明等地陆续开展“交房即交证”试点,随后全国各地推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浙江、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西、四川、广东、山东、甘肃、西安、江苏、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广西、贵州、福建、北京、重庆等至少21个省市已有“交房即交证”项目落地。(第一财经)
超20城住房公积金可付首付:加快刚需群体入市步伐“住房公积金可用作首付款”正成为各地楼市政策工具箱中的内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包括山东青岛、广东梅州、四川眉山、福建厦门、四川绵阳、辽宁沈阳、贵州遵义、四川资阳、广东汕尾、广东珠海、福建泉州、福建南平、福建漳州、广东潮州、广东惠州、广东中山、福建龙岩、四川雅安、安徽池州、安徽六安、安徽淮南等超20城提及可提取公积金用于支付首付款及购房款。(澎湃新闻)
宁波放宽市区落户条件: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从今日起,宁波将对2018年出台的户口迁移实施细则进行调整,进一步放宽市区落户条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并探索户籍准入年限累计认同(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的通知(甬政办发〔2022〕45号))。新政策调整提到,实行“70年产权房即可落户”,即在市六区范围内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凭产权证即可落户,取消原先“缴纳社保”的要求。(浙江日报)
年内60家房企发行1587亿元中票 融资环境出现积极信号10月份以来,多家央企、国企以及示范民营房企扎堆抛出发行中期票据计划。据中指研究院提供给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60家房企发行中期票据,规模为1587亿元,同比上升51.9%。中指院企业事业部表示,近期,相关融资政策已经连续释放利好信号,鼓励满足房企合理融资需求。虽然房企有融资需求,但仍要考虑融资成本和未来的偿债能力。(证券日报)
广东梅州:购房可提取公积金用作首付款日前,广东省梅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布《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作购房首付款实施细则》,明确梅州市缴存职工及其配偶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购买商品住房,并与房地产企业签订购房合同但尚未足额交付首付款的,可提取公积金用作首付款。该《实施细则》明确了提取额度,即在未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前提下,可一次性提取购房人本人及配偶的住房公积金账户余额(保留十元以上)用于支付购房首付款,合计提取金额不得超过购房合同约定的首付款金额。(凤凰网地产)
9月末公募基金规模达26.59万亿元中基协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0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5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59万亿元。公募基金数量继续扩容,9月末达10263只。今年前三季度,基金发行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债基成为新发基金的主力军,规模持续攀升。(央广网)
人社部:截至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合同规模1.6万亿元10月27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1-9月,三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5.25万亿元,总支出4.89万亿元,截至9月底累计结余7.24万亿元。前三季度社保基金管理和委托投资工作扎实推进。截至9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合同规模1.6万亿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A股再迎增量资金!证监会下发13只增强型ETF批文10月28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易方达、博时基金、招商基金和华泰柏瑞基金等13家公募上报的第二批增强型ETF拿到批文。此次批复可谓火速,13只增强型ETF从上报到拿到证监会批文仅仅5个工作日。与第一批5只产品覆盖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相比,第二批13只产品更为丰富和多元,首次覆盖了中证1000、创业板指、科创50和双创50指数。此次获批的13只增强型ETF覆盖了国内主要市场指数,在丰富权益基金创新产品供给的同时,也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投资需求,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证券时报)
上市公司近3500亿资金涌向并购基金 新能源成最热门方向数据显示,2022年年初至10月21日,共有363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并购基金事项(含已完成、进行中,停止实施),按照最高上限计算基金规模将达到3459亿元,每只基金平均为9.7亿元。记者注意到,363家上市公司中,部分赛道尤其是汽车领域上市公司整合意愿最强烈,今年参与设立基金热度从前年十名开外、去年第七,攀升至第四。在已公布基金投资方向中,“新能源”成上市公司最热门投资偏好。(澎湃新闻)
认可当前A股投资价值 逾400亿元次新基金开始入场过去一个多月来绝大多数次新基金净值变动有限,表明其处于轻仓状态。据不完全统计,8月以来成立的次新基金中,有逾400亿元资金尚未入市。从净值变动情况看,10月以来部分次新基金已经开始入场。统计数据显示,8月以来共有139只主动偏股混合型基金成立,募资总规模为752亿元。绝大多数次新基金的近一个月以来净值变动并不大,表明这些基金的仓位较低,根据市场走势和次新基金的净值变动情况估测,超七成次新基金仓位或低于四成,部分基金甚至不足一成。 (上证报)
人民银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为进一步完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来源,引导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人民银行、外汇局决定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上调至1.25。(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国务院发布《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其中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经济健康发展,维护个体工商户合法权益,稳定和扩大城乡就业,充分发挥个体工商户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商务、金融、税务、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登记注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做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证券时报e公司)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28日正式发布,该目录将从明年1月1日起施行。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新版《鼓励目录》扩大了鼓励外商投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高精尖领域的范围。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新版《鼓励目录》根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实施针对性鼓励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向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央视网)
国办: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10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第十次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其中提到,加大稳就业政策实施力度。着力拓展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主渠道,落实好各项援企稳岗政策,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吸纳就业上继续当好“主角”。对200多万未落实就业去向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要做好政策衔接和不断线就业服务,扎实开展支持就业创业行动,对自主创业者落实好担保贷款、租金减免等政策。稳住本地和外来务工人员就业岗位,在重点项目建设中扩大以工代赈实施规模,帮助农民工就近就业增收。支持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发挥其吸纳就业等作用。同时,坚决消除就业歧视和不合理限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国务院办公厅网站)
商务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商务部10月24日上午召开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合作水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商务部网站)
发改委等部门: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各地方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商务部网站)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28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有力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成果,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金融体系经受住了复杂环境的冲击考验。针对未来工作,报告称,将全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有效性,弥补监管短板,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把好金融机构准入关,加强对股东资质和股东行为监管,坚决纠正违规关联交易,防止大股东操纵和内部人控制。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认定,严厉打击“无照驾驶”行为。(中新网)
国家统计局: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同比增长3.0%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779亿元,同比增长4.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89亿元,同比增长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8%;第三产业增加值465300亿元,同比增长2.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3%、40.2%和53.5%。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从环比看,经调整季节因素后,三季度GDP环比增长3.9%。(每日经济新闻)
财政部: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51亿元据财政部网站10月25日消息,财政部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151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4.1%,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6.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93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3217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2%,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经济观察网)
国资委:前三季度央企营业收入29万亿元 同比增长10.9%国务院国资委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平稳,效益回升向好,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0.9%。统计显示,前三季度,中央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1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比1至8月回升0.7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净利润1.6万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比1至8月回升1个百分点。(新华网)
国家统计局: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3%(增加值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从环比看,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增长0.84%。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经济日报)
海关总署: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9%海关总署24日发布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31.11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出口17.67万亿元,增长13.8%;进口13.44万亿元,增长5.2%。前三季度,我国外贸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19.92万亿元,增长13.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64%,比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央视财经)
国家统计局: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5亿元 同比增长2.5%国家统计局24日公告,2022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45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3532亿元,增长1.2%。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05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87131亿元,增长0.7%。(中新经纬)
统计局: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3%10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441.8亿元,同比下降2.3%。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947.9亿元,同比增长3.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5593.4亿元,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4814.5亿元,下降9.3%;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005.0亿元,下降8.1%。(国家统计局网站)
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据商务部10月26日消息,前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市场总体呈增长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9.59万亿元,同比增长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8.24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7%,较去年同期提升2.1个百分点。(央视财经)
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12.9%商务部26日对外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3794亿元,执行额9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2.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7824亿元,执行额5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9.7%。(新华社)
国际清算银行:全球汇市日均交易量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市场份额升至第5位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一项综合性调查,在波动加剧的情况下,全球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跃升至历史新高。分货币品种来看,美元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占所有外汇交易的大约88%,过去十年几乎没有变化;欧元占比从三年前的32%降至大约31%。人民币的市场份额增长最大,从4.3%扩大至7%,排名从2019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日元和英镑等其他主要货币分别保持了近17%和13%的份额。(新华财经)
商务部:1-9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71.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8.5%商务部发言人束珏婷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1-9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7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折合858.5亿美元,同比增长6.3%)。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3.2亿美元,同比增长26.7%;流向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每日经济新闻)
1-9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4日披露,2022年1-9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实现较快增长。 2022年1-9月,中国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比1-8月提升2.4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制造业3.7个百分点。2022年1-9月,中国汽车类零售额33174亿元,同比增长0.4%,增速由负转正,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4%。(中新社)
我国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对电子烟征收消费税的公告,将电子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在烟税目下增设电子烟子目。电子烟实行从价定率的办法计算纳税。生产进口环节的税率为36%,批发环节的税率为11%。纳税人出口电子烟,适用出口退免税政策。(央视财经)
截至9月底我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记者25日从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获悉,截至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社)
9月末全国共有公司6054家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9月末,全国共有公司6054家。贷款余额9076亿元,前三季度减少347亿元。(澎湃新闻)
工信部: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74763亿元 同比增长9.8%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26日消息,前三季度,我国软件业务收入74763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与1—8月份持平。软件业利润总额7930亿元,同比增长2.7%,增速较1—8月份回落0.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软件业务出口391亿美元,同比增长5.7%,增速较1—8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出口同比增长8.7%。(中新网)
欧洲央行再加息75个基点当地时间27日,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全部上调75个基点,将主要再融资利率、边际借贷利率和存款机制利率分别上调至2%、2.25%和1.50%。这是欧洲央行继今年9月8日加息75个基点后第二次大幅加息75个基点。今年以来,欧洲央行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通胀率高达9.9%,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仅为3.4%。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能源成本,其次是食品、酒精和烟草。(央视财经)
加拿大央行提高基准利率至3.75%加拿大央行在当地时间10月26日宣布,将基准利率提高50个基点至3.75%。这一加息幅度与外界预测相符。今年6月,加拿大的通胀率达到8.1%,达到近40年来的最高水平。尽管这一指标此后连续三个月降低,但该国仍处于整体高通胀的阴云下。为应对通胀压力,从今年3月2日加息25个基点以来,加拿大银行已累计加息350个基点。目前加拿大的基准利率已达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央视财经)
俄央行:俄GDP将在2023年中期降至最低点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2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俄罗斯联邦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23年中期降至最低点。俄罗斯2023年GDP预测没有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27日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表示,今年俄罗斯GDP将下降2.8%-2.9%。俄央行此前预测,2022年俄GDP将下降4%-6%,2023年将下降1%-4%,2024年预计增长1.5%-2.5%。(新华财经)
欧洲央行:未来三个季度欧元区经济或均将出现环比负增长当地时间10月28日,欧洲央行公布的专业人士调查报告预测,今年后两个季度和明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都将环比出现负增长,三个季度累计跌幅为0.7%。明年全年欧元区经济只能微增0.1%。拖累欧元区经济走弱的几个主要因素包括,居高不下的能源价格、高通胀造成的居民购买力下降、不稳定的全球贸易形势和各国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等。(央视新闻客户端)
泽连斯基签署法律将系统重要性银行国有化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将系统重要性银行国有化的法律。新法律规定,如果乌克兰央行认定某一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破产,将通知政府,由政府决定是否将破产银行国有化。如果决定国有化,政府将以1格里夫纳的价格从股东手中收购银行的股份。目前,有14家金融机构被列入乌克兰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央视新闻)
特斯拉: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营收达51.31亿美元特斯拉10-Q表显示,公司2022年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营收达到51.31亿美元,同比增长64.8%,使得前三季度中国市场营收达到135.68亿美元。这两个数据去年同期为31.13亿美元和90.15亿美元。中国市场仍为特斯拉第二大市场,占公司总营收比例为23.9%。(每日经济新闻)
谷歌母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139.1亿美元,同比下滑26.5%当地时间10月25日,Alphabet(谷歌母公司)发布2022财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第三季度,Alphabet营收690.92亿美元,同比增长6%;净利润139.1亿美元,同比下滑26.5%,上年同期189.36亿美元。广告业务营收共计613.7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598.84亿美元。其中,YouTube广告业务营收为70.7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72.05亿美元。(证券时报网)
微软2023财年第一财季营收501亿美元,同比增11%微软发布的2023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微软第一财季营收为50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为175.56亿美元,同比下降14%。按部门划分,2023财年第一财季,微软生产力和业务流程部门的营收为164.65亿美元,同比增长9%;智能云部门的营收为203.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更多个人计算业务的营收为133.3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蓝鲸财经)
苹果2022财年第四季度营收901.5亿美元 预估886.4亿美元苹果2022财年第四季度营收901.5亿美元,预估886.4亿美元;第四季度每股收益1.29美元,预估1.26美元;第四季度IPAD收入71.7亿美元,预估78.1亿美元;第四季度IPHONE收入 426.3亿美元,预估426.7亿美元;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家居与配件96.5亿美元,预估88亿美元。(新浪财经)
华为前三季度实现营收4458亿元10月27日,华为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经营业绩,前三季度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458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主营业务利润率为6.1%。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表示:“整体经营结果符合预期,终端业务下行趋势持续放缓,ICT基础设施业务保持了稳定增长。华为将继续吸纳优秀人才,持续投资研发,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为客户、为社会创造价值。”(新浪科技)
六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出,强化外商投资企业金融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在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新三板基础层和创新层挂牌,以及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进行融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产品和服务,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和融资支持。鼓励各地依法与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等金融机构共享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项目信息,定期举办“银企对接”活动。(商务部网站)
证监会: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 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中国证监会10月24日召开党委(扩大)会议,会议提出,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证监会官网)
前三季度银行结售汇顺差1185亿美元10月28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值,2022年9月,银行结汇2214亿美元,售汇2132亿美元,实现顺差82亿美元。2022年1-9月,银行累计结汇20058亿美元,累计售汇18873亿美元,银行结售汇顺差1185亿美元。(每日经济新闻)
科创板做市商通关测试顺利完成29日上午,上交所组织14家做市商开展了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通关测试。做市商对选择的50只股票(剔除重复后42只)进行了全链条业务测试。14家做市商报价积极,对选择的股票均有有效报价。测试结果完全符合预期。竞价交易测试从9:15分开始,至11:30分结束。其中包含两次集合竞价(开盘、收盘),以及两个交易时段,模拟了生产环境交易的全流程。据悉,这是科创板做市业务正式上线前最后一次全方位测试。10月31日,科创板做市业务将正式启动,这也是境内主要股票市场首次引入做市商机制。 (上海证券报)
上交所等联合发布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10月28日,中证金融、上交所和中国结算联合发布实施《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科创板做市借券业务细则》,明确了证券公司从中证金融借入科创板股票用于做市交易业务的有关操作和要求。作为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的配套,《细则》与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相关规则有效衔接,旨在通过为做市商提供券源支持,降低做市交易成本,有效发挥做市商机制作用,提升股票流动性和定价效率,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是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进一步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作用的重要举措。(证券时报e公司)
马斯克完成收购交易!推特于10月28日退市据报道,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网站信息显示,Twitter于当地时间10月28日周五退市。Twitter的退市,也正值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完成了以440亿美元收购Twitter交易,从而成为了Twitter的新东家。今年4月26日,马斯克提出以每股54.20美元的价格收购Twitter。马斯克当时就表示,如果完成交易,Twitter将从纽交所退市。知情人士今日称,在完成交易后,马斯克已经解雇了推特CEO、CFO,以及法律事务和政策主管等高管。(新浪科技)
支付行业整合清退进行时 年内多家支付公司股权被挂牌转让年内有多家支付机构股权被转让,同时支付牌照数量也持续减少。自2011年签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算起,央行总计发出271张支付牌照,截至10月24日,已缩减至201张,合计注销70张,仅2022年年内就已有23张支付牌照注销。业内认为,主要原因一是支付机构经营压力大,盈利困难进而转让股权;二是部分头部机构按照合规进程整合旗下多余支付牌照。(证券日报)
173家A股上市公司提前终止减持计划截至10月25日,今年以来,A股有173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或高管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多家公司的股东或高管基于对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合理判断,决定提前终止减持计划,部分公司股东或高管尚未开始减持,即决定终止减持计划。(中国证券报)
过去5年韩国债务增速预计为发达经济体2.5倍当地时间23日,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快速增长,过去5年增幅可能达到主要发达经济体的2.5倍。韩联社23日报道,2017年,韩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为40.1%,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这一数字今年年底可能达到54.1%,5年增加14个百分点。与之相比,30多个发达经济体这一比率平均值同期从71.6%上升到77.1%,增幅为5.5个百分点。(央视网)
外资机构坚定看多中国资产 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持续凸显在全球面临诸多不确定织共振的当下,高盛、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近期或亮明、或重申看好A股投资价值,增配中国资产,受到市场热议。与此同时,随着A股三季报陆续披露,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最新持股情况也逐渐浮出水面。数据显示,瑞银、摩根大通等外资机构在三季度新进持有或继续增持新能源、消费、生物医药等板块多只股票,用“真金白银”持续挖掘核心资产价值。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结构性工具等政策发力改善了企业经营预期,也稳定了金融市场的信心,提振了投资者风险偏好,各类资金开始在权益市场低位布局,配置力量不断积累,A股修复行情或已启动。 (中国金融时报)
根据我们的预测结果,2022-2035年,中国新增商品房需求将呈现“L”型的回落趋势——2022-2025年,新增商品房的需求中枢约为11.3亿平方米,2026-2030年约为9.6亿平方米,2031-2035年约为8.7亿平方米。
2022年,由于投机性需求集中衰退,相比于2021年,新增商品房需求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而此后,尽管新增商品房需求仍在逐年回落,但回落的斜率将逐渐放缓。
第一,房地产需求进入了新的周期,真实需求长期回落的情况下,小规模刺激效果有限。
第二,未来想要实现此前几轮放松周期的政策效果,需要比以往更大的刺激力度,相应带来的高杠杆、高房价等潜在问题也会更大,因此我们认为,再次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可能性有限。
一直以来业界对房地产的经典总结是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政策,短期看金融。但是着眼当下,房地产发展正在面临人口、政策和金融全方面的重要转变:人口方面,长期人口动能衰减,区域分化加剧;金融方面,“三道红线”使得企业融资约束持续偏紧,被动去杠杆已成为行业最大趋势;政策方面,在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基调下,自今年年初以来,需求端政策自下而上边际转松,但当前的房地产市场依然低迷。回顾近二十年来房地产政策历程,政策的本质就是房住不炒,只是在不同的阶段下,表现出来的调控力度和手段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周期具有一定共性。第一,每次政策风向的转变都以房价为重要参考指标;第二,政策调控的核心在于打压投资投机性需求,并逐步向房住不炒下的因城施策转变;第三,2020年前的调控偏重需求端,但之后供给端的“三道红线”、房贷集中度管理以及集中供地制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调控新格局,给房地产市场带来深刻改变。当前虽然市场景气度不高,二十大依然强调“房住不炒”,我们认为透视政策和市场的本质,需要回归市场需求的基本面以及政策的核心目标。
需求的结构上,我们通过构建房地产市场中刚需、改善型需求以及投机性需求的首付比例与总体市场需求的贷款杠杆之间的等量关系,对疫情前三类需求的占比进行了合理推算,发现三者占比比较接近。由于疫后的人口特征没有显著变化,因此当前潜在需求仍为三分天下的格局,这使得房住不炒将在较长时期坚持。需求的长期趋势上,刚需面临青年人口萎缩、人口增长放缓和结婚意愿走低的影响,增长将显著放缓;与改善型需求紧密相关的新出生人口也在较快下行。因此整体上,支撑房地产长期增长的人口动能未来将显著下滑,房地产市场也将加速向存量市场转变,这个过程中房住不炒将更加坚定,房地产税也将择时推出。此外,从当前的政策视角来看,一方面2021年开启的政策调控新阶段,显著降低了市场预期,特别是降低了市场对期房的信心,这给市场的企稳带来了较大困难,但这并不影响居民端的购房能力。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区域分化,使得人口流入较多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动能较大,因城施策的调控方式将长期坚持。当前央行和财政部针对刚需和改善型需求都推出了阶段性的重磅刺激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策风向的转变,第一,抑制投机性需求的政策力度在重点城市变化不大,房住不炒基调不变。第二,在期房信心偏弱下,宽松政策效能大打折扣,不能与之前的宽松政策简单类比。虽然当前政策松绑的空间尚存,但是市场预期的企稳改善更需聚焦期房信心的提振,保交楼政策需持续推进。
2022年前3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利率债17.41万亿元,净融资为7.49万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总发行量和净融资额都出现明显提升;利率债不同品种发行利率创历史新低。
国债方面,前3季度净融资为1.71万亿元,发行不少超短期贴现国债;地方债方面,再次在年前提前下达新增限额,发行速度明显加快,发行期限有所拉长,再融资券接续比下降明显;
政金债方面,较上年同期总发行量小幅上升但净融资下降,期限结构变化不大。4季度利率债供给展望:预计政府债净融资规模在2万亿左右Q4利率债总融资大致在5.82万亿左右,净融资在2.8万亿左右,10-12月各月净融资大致在5000、13000和10000亿元。4季度,政府债券净融资为2万亿,10-12月每月净融资额为3600、10000、7000亿元,平均每月净融资额在6900亿左右。预计至今年末,利率债、政府债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3.7%、14.7%。
预计Q4,国债净融资规模在1.45万亿左右,全年余额增速为13.7%;地方债净融资大致在6300亿左右;政金债净融资规模将达到0.7万亿左右。
2022年信用债市场一路“牛气冲冲”,但慢牛的时光总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又已走到四季度。相较于“风险事件”层出不穷的2021年,今年信用市场最大特点在于“处变不惊”。随着资本市场的成长,我们认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应“与时俱进”。站在市场情绪分化的关键时点,回顾今年市场走势,我们通过不同板块的表现提出对2023年的市场展望,并在市场热点中找寻蛛丝马迹,对2023年信用风险进行推演。
极具谈资的城投市场案例决定2023年市场主线年年初城投平台“挺身而出”,承担起拿地职责,为土拍市场托底,表面地方土地财政吃紧,注意部分地区偿债能力,债务压力将是2023年热点线年年中财政部分次通报隐债问责案例,预示2023年隐债的处理和管控将继续成为主线年全年多次“点状舆情”或是在提前探索城投减负之路,2023年由点及面推动债务置换、适度重组或成为城投市场新的周期序章。
需求分化导致过剩产能行业债券市场节奏各异。受益于煤炭行业基本面的支撑,煤企债券在2022年表现亮眼,叠加债券市场“资产荒”蔓延,煤炭债市场显得炙手可热。当前资质下沉所能挖掘的收益有限,而长久期煤炭债利差目前相对更高,久期策略或成为这轮煤炭周期中机构的首选。而钢铁行业受下游地产行业的影响,市场景气度较低,钢企利润水平也均出现下滑。展望2023年,地产政策端呵护已至,仍需关注政策实际效果以及市场情绪的提振情况,当前钢铁债利差已下降至较低位置,未来压缩空间较小。
典型主体重要性已超过基本面分析权重。2022年地产政策春风频吹,地产行业或已开启筑底行情,地产债整体违约规模属于可控区间,而展期的大幅度增加给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展望2023年,地产政策松绑向房企融资环境改善的传递仍需时间,需进一步观察基本面情况以及市场信心恢复进度。对于展期规模较大的发行主体,更应关注其资金状况。当前地产市场情绪仍较为敏感,一旦出现任何“风吹草动”,市场容易受到不同维度的挤压,“恐慌时不悲观”,关注特定事件和典型主体估值变化对市场情绪的带动作用。
2023年偿债规模或集中在3-4月,应辩证看待到期压力。受2020年3-4月信用债发行高峰的影响,3年期信用债到期将至,2023年信用债到期压力或将集中在3-4月。从发行的角度看,信用债发行向国企集中,民企发行占比趋减。当前民企信心仍需要政策落地以及基本面的恢复来带动,给予市场充足的时间,我们认为民企融资环境定能改善。信用债发行向国企集中的趋势导致国企整体面临的债务到期压力明显要高于民企,而当前市场上普遍存在“国企信仰”,对民企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我们建议投资者更应细致甄别不同性质企业的价值,切忌盲目追随国企信仰。
2023年信用债市场板块风险各异。预计隐债防控仍将是2023年的主线,对于问责通报所涉及的地区,应重点关注其隐性债务压力,防止风险外溢;受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影响,部分以土地财政为主的发达地区收入来源大打折扣,谨防前期债务发行规模较大地区的弱资质平台出现压力。地产政策松绑向房企融资环境改善的传递仍需时间,需进一步观察基本面情况以及市场信心恢复进度,而地产领域高增的展期规模料将给2023年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境外能源局势瞬息万变,需注意境外风险扰动国内能源格局,导致国内能源价格超预期波动,进而对债券市场造成影响。
【观策·论市】从短期的情况来看,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稳增长措施落地可能会进一步推进,经济数据有望延续改善的趋势;在政策和边际增量资金贡献也出现积极信号。“银房家”在调整之后仍是性价比较高的选择。未来五年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资本市场将会进一步发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服务于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服务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促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及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服务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战略;服务于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服务于打造强大战略威慑力量体系,增加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比重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重大工程等领域。
【复盘·内观】本周A股市场指数多数下跌,主要原因在于,1)疫情点状反复,投资者担忧疫情对经济和消费的影响;2)北上资金流出、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市场情绪的影响;3)结构性上涨来源于对部分板块的政策支持预期;4)临近年底,投资者仓位结构调整带来波动。
【中观·景气】8月增值电信业务许可项目数同比继续上行,本周仔猪、生猪、猪肉价格继续上涨。自繁自养生猪养殖和外购仔猪养殖盈利扩大。本周土地成交溢价率下行、商品房成交面积当周值上行,本周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上行。本周钢坯、螺纹钢、铁矿石价格指数下跌,焦煤、焦炭、动力煤期货价格下降。9月我国用电量同比上行,增幅有所收窄,第一、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幅收窄,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转负。
【资金·众寡】基金发行规模回升,重要股东二级市场持续净增持。北上资金本周净流出293.3亿元;融资资金前四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入69.7亿元;新成立偏股类公募基金123.6亿份,较前期上升89.7亿份;ETF净赎回,对应净流出36.6亿元。行业偏好上,北上资金净买入规模较高的为煤炭、计算机、通信等;融资资金净买入电力设备、食品饮料、有色金属等;消费ETF申购较多,信息技术ETF赎回较多。重要股东延续净减持,计划减持规模下降。
【主题·风向】本周产业观察——大储国内招标与出口两旺,关注产业化提速。大型储能是国内储能主力,今年国内大型储能招标已超40GWh。山东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电力现货市场储能支持政策,明确独立储能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大储商业模式进一步完善,独立储能价值凸显。由于ICT补贴政策落地,海外美国大储市场呈现爆发趋势,关注大型储能产业化提速。
【数据·估值】本周全部A股估值水平较上周下行,PE(TTM)下行0.2至13.1,处于历史估值水平的24.0%分位数。板块估值多数下跌,其中,农林牧渔板块估值下跌较多,社会服务板块上涨较多。
我们认为,港股当前资金面情况反映的是市场面临的“三重压力”,即美联储紧缩影响流动性,国内增长影响盈利预期,以及地缘局势影响风险偏好。短期来看,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下或将维持立场,意味着短期内全球资金避险情绪或将持续,而当前外资主动型机构大幅低配港股情况缓解或需要在后两者上找到转机。
所幸的是,港股市场已经具备几项优势,如当前市场已跌至数年低点,估值已经处于历史低位,叠加国内宽松政策下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这意味着海外中资股可能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如果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港股市场未来反弹力度有望更大。往前看,美联储在年底的政策如果可以退坡有望成为第一个压力缓解的契机。而后续更多正面催化剂的出现,如大规模稳增长政策加码以及部分风险的缓解,可能推动外资机构低配情况缓解和市场风险的重新定价。基于上述判断,我们认为港股短期可能维持震荡格局,但或处于底部区域。配置思路上,短期以高股息作为贬值和风险的对冲,但是优质成长、尤其是可能受益于未来内需和政策放松修复的消费成长可以择机吸纳、等待时机。
相关文章
- 权威数据分析 2017年张家港楼市白皮书即将上线
- 沈阳十大高楼排名 沈阳最高的楼多少层
- 城市24小时 苏南双雄曲线“升级”
- 晋江市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今日启用
- 房屋被拍卖后拒不搬离法院强制腾空法拍房
- 2022年关注成都这10大新进房企
- 晋和国际(剑桥公寓)将打桩完成 近期强势入市
- 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一行到丰顺县调研乡村振兴和红色文化传承工作
- 2010年全国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图)
- 无棣不动产登记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
- 住宅三面有路是凶吗 如何选择风水好的住宅房屋
- 入籍加拿大新老身份同一人关联公证认证用于北京房产过户交易之用
- 外资抄底房地产远离股票日本心寒
- 芜湖:市民关心的法律问题 律师在这里有解答
- 广州房产查册最新攻略
- 二手房或回迁房春光房产
- 荆州房价 2020年最新荆州房价走势最新消息报表
- 早八点 上周楼市成交同环比均下降整体供应量环比走高库存总量整体上升
- 2019房产继承公证费怎么计算 2019房产公证费标准
- 内附举报电线部门联手出击:将整治房产中介乱象!